close

一開始對拉花有興趣,想學會拉花技巧,當然第一課就是要打出濃密細緻的奶泡。可惜,什麼是夠「濃密細緻」,沒有親眼看過喝過,還真是不知道呢。

幸好,這也不算什麼難題,只要走一趟星巴克或意曼多,去點一杯卡布奇諾,就立刻可以了解了。

接下來,就是實做的功夫啦。因為不知道訣竅在哪,一開始自己打奶泡,總是打出一杯熱牛奶,還好也是能喝啦,雖然不能拿來拉花或做卡布奇諾,會覺得有點可惜。

只好發揮資訊人的本色,上網找資料啦。拜youtube所賜,現在網路上不僅有文字的解說,也有影像檔可以參考,很容易就找出一堆大師級的人物的偉大拉花作品(Latte Art)。但對我這個尚屬菜鳥級的新手來說,一步一步的教學還是比較實用。當然啦,多看看大師們的身手,對激勵上進心,也是很有貢獻的啦。

所有網路找來的資料裡,我覺得受益最大的是這個部落格。http://bigkingkay.mysinablog.com/index.php?op=ArticleListing&postCategoryId=60416

從準備工具,打奶泡,到各式基礎拉花都有,不僅是一個步驟一個步驟的詳細解說,更有清楚的照片和影片指導,獲益良多,也給我很大的啟蒙。

早期我用的是燦坤的Eupa TSK-183,我照著網路上習得的各種方式去打,只能打出粗大的奶泡,此外,打奶泡過程中發出的轟轟巨響,也是很不令人愉快。後來換了Rancilio Silvia,發現它發出的蒸氣量大多了,可是也是偶爾打得出細緻的奶泡,常常是打不出來。聽人家說,打奶泡只要練個兩三次就會了,對於我打了一二十次還打不好的人來說,真有些沮喪,甚至開始懷疑自己的智商....

在多次不得其法之後,開始觀察歸納一些結果,我發現大部份成功的奶泡,都是連續打兩次的第二次。第一次幾乎從未成功過。網路上有人說,打奶泡時,第一杯留下杯緣的奶泡餘沫不要洗掉,留在那裡,可以幫助第二次奶泡打得更細緻?!(我告訴小嵐這則文章,她從鼻孔噴出的聲音說:這是怪力亂神嗎?)這個理論和我的實務驗證,讓我體會到一件事:怪力亂神和相信怪力亂神都發生在絕望沮喪的人身上。還好,我是工科出身,怎能將怪力亂神當成信仰呢?當然要找出背後的關聯性。

我又重看了一遍網路上有關打奶泡的技巧,找尋其中任何的蛛絲馬跡,看能不能找到問題的癥結。可惜,一無所獲。後來偶然注意到一篇文章,提到蒸氣量不要慢慢開到最大,要一開始就調到最大,這讓我想要嘗試看看。因為一般我都是先開小蒸氣,再慢慢開大的。試驗的結果,有些滿意。因為很快速地把旋鈕開到最大(零點幾秒內),的確可以增加我奶泡打成功的機率,但也只是「增加」而已,這麼做,仍不能保證我每次打奶泡都能成功。後來看到「義大利咖啡實驗室」這本書提到Rancilio的咖啡機,它發出的蒸氣很濕,要先把濕的蒸氣噴掉,再打奶泡才會細緻。這個發現,真是讓我雀躍萬分,似乎答案已經呼之欲出了。我就開始把第一次的蒸氣放掉,等第二次加熱完成,試過比較強也比較乾的蒸氣出現時,再開始打奶泡,如此一來,成功率幾乎百分之百。而且,不管蒸氣孔是放在牛奶液面下3mm,還是放在1/3處,或是任何地方,好像都沒什麼差別,都能順利打出細密的奶泡。也難怪網路上有人能用定點打奶泡的方式,鋼杯放在桌上就可以打好奶泡了。當然,先起奶泡,後讓牛奶旋轉,還是邊起泡,邊旋轉(打散大奶泡,並讓牛奶和奶泡均匀混合),兩種方法其實結果都一樣,我倒是沒什麼特殊的偏好了。

結論:要打出細緻的奶泡,「乾燥」的蒸氣是最重要的事,可惜這一點,網路上都沒人點出,讓我繞了好大一圈才發現。若要我寫打奶泡教學,我一定會把它列為第一要事。當然,可能大家用的機器都不像Rancilio蒸氣這麼濕吧。帶溼氣的蒸氣,用杯子接起來,可以發現明顯的水,而且蒸氣發出的聲音,有很多噗滋的熱水聲,或噴濺出熱水滴夾雜在蒸氣中。和乾乾的蒸氣,像用大火炒菜時的嘶嘶聲,用杯子接也不會有水殘留底部,很容易區分。希望有人初學打奶泡時,能早些發現這點,省掉我走的寃枉路,唉,好幾十杯枉死的熱牛奶呀!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hiela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8) 人氣()